10.10.14

【超脫認知框架的偽變異界 - 托比亞斯 • 雷北格的感官迴圈】

原文刊載于藝術收藏+設計雜誌》No.81 2014年6月號                            I PDF 下載 I
撰文/ 致穎


我的創作當然和設計有關,因為我感興趣的是,
藝術品的表皮是如何對它自身的作用產生影響?
                                                                                 — 比亞斯 • 雷北格(Tobias Rehberger),1996























托比亞斯 • 雷北格(Tobias Rehberger),“ 家和離開以及外在(Home and Away and Outside)”展覽現場, 2014
圖版提供|法蘭克福席恩藝術中心 (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



故事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冰冷的海上,那是一個電子瞄準儀器和雷達都還未問世的時代,水手們必須憑藉著經驗和雙眼發擊砲彈,船艦的速度和距離成了海戰極為重要的因素。炫目迷彩(Dazzle Camouflage)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英國藝術家引介至皇家海軍。平塗在艦身上的黑白交縱條紋能夠在距離外造成敵人的誤判,雖然過於顯眼,但的確在戰事中產生強力的影響。事實上,當時許多眩目迷彩塗裝都是由皇家藝術學院的學生設計繪製的,儘管在二戰爆發後,因雷達的發明炫目迷彩已失去了實質上的功能性,但這充滿視覺張力的圖騰卻從此注入許多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作品中。這就是藝術家雷北格於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你所愛的,亦令你哭泣(Was du liebst, bringt dich auch zum Weinen)》展場設計所使用的圖紋,並且一舉拿下當年的金獅獎最佳藝術家。

逗引記憶的視覺陷阱

好了,問題來了,凳子、花瓶、音響、餐桌,不論橫看豎看,雷北格的作品都更近似於空間設計或是美工藝品,難道這也算是藝術嗎?到底是什麼原因能夠使全世界的觀眾趨之若鶩,同時也讓嚴苛的藝評閉上嘴巴?儘管他的確是少有能夠橫跨藝術、設計和建築領域的全方位創作者,但是雷北格絕非在處理那老舊的藝術和設計的邊界問題。相反的,他理解不同領域的能量和思考侷限,最重要的是,他清楚觀眾的眼睛和大腦在展場中是如何運作協調的。藉由巧妙的佈局,他讓不同的元素各司其職,欺騙我們的視覺記憶。整個展間就像是精心建置的視覺陷阱,配上那總是令人摸不著頭緒,卻又詩意到心坎裡的標題,就算是再不熟悉雷北格創作脈絡的觀眾想必也難以抵抗這樣的魅力。















托比亞斯 • 雷北格(Tobias Rehberger), “ 無題椅子系列 ”, 1994
圖版提供|法蘭克福席恩藝術中心 (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


策展人也開宗明義地說了,雖然有點罕見,一位享譽國際重要藝術家的首次大型個展竟然是在他生活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城市 — 法蘭克福,不過這也多少象徵了雷北格對於當地藝術發展的重要性和貢獻。從學生時代起,雷北格即就讀法蘭克福造型藝術學院(Städelschule),很幸運也很不幸地,他跟隨了大名鼎鼎的教授湯瑪士 • 拜勒(Thomas Bayrle)和馬丁 • 吉本貝格(Martin Kippenberger),兩位都是那個時代極其重要的藝術家,名教授的光環總是容易讓年輕的學者難以掙脫陰影的籠罩。雖然雷北格不像他的教授一般遊歷天涯海角,但他的確吸收了兩位教授不同的特長並且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美學觀念。這次在法蘭克福席恩藝術中心(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 的大型個展正是難能的機會,讓雷北格式的敘事能夠充分展現。


「家和離開以及外在」的三重展覽結構

說起來展覽結構其實很簡單,就三個空間,各自以全然不同的方式辯證著。第一個空間是金獅獎作品《你所愛的,亦令你哭泣》的延續,然功能已和舊作迥異。雙年展時期作品本身同時也扮演著酒吧的功能,供遊客遊憩、交誼。而這次的改版作者抹去了社交的功能性,並極度強化了視覺上的扭曲效果,觀眾就如同步入了經3D運算過後的虛擬實境,失去了物理的空間及距離判準。不時看見自己的臉孔映照在不規則的玻璃反射面上,就如同慣於使用電腦介面的我們,每天經歷了將自己置入賽柏世界,並且再反覆跳出觀看自己,就在這樣一出一入的循環中,影像的真實性也逐漸令人起疑。就像是要嚴正區別般,第二個展間以潔白的牆面烘托色彩斑斕的物件:造型奇特的花瓶,不太方正的椅子,掉漆的音響,乍看之下倒更像是世貿或是宜家的傢俱展覽。這就是雷北格的陷阱,我們習以為常的記憶反而阻礙了思考,將我們引導向矛盾迴圈。舉個例子,幾張標示為無題,並在後面括號標注人名的椅子,是雷北格憑藉記憶手繪出20世紀經典的傢俱設計作品,並且拿著手繪的設計圖請非洲的手工藝師傅再製而來的。另一項壁紙作品 “Gu mo ni ma da” 雷北格翻拍了自己的同名舊作,舊作的造型來自自己對美軍轟炸機的印象,用以紀念好朋友同時也是學生的越南裔藝術家傅丹(Danh Võ)的親身記憶。“複製”、“記憶” 、“重新賦予”,幾項簡單的手法讓這些看似毫無關係的物件開展出視覺之外的聯繫。第三個空間是美術館外的圓形透明迴廊,雷北格在挑高的的穹頂下吊掛了一座看似人造衛星的燈光裝置,由上方投射下的聚光燈穿過裝置在地面的展台上組成 “ REGRET ” 訊息字樣。映射在檯坐上的陰影才是作品本身,而觀眾的介入,說得更確切些,觀眾在相同光源下產生的影子則因不同的移動方式改變了檯坐上的訊息範圍。












托比亞斯 • 雷北格(Tobias Rehberger),“ 家和離開以及外在(Home and Away and Outside)”展覽現場, 2014
圖版提供|法蘭克福席恩藝術中心 (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


腦神經與記憶的短暫斷路

馬丁 • 吉本貝格曾有一件十分著名的創作,當時他正在巴西旅行,無意間在薩爾瓦多的海灘看見一座幾近廢棄的老舊加油站。吉本貝格以便宜的價格買下了加油站,並且重新命名為 “馬丁 • 鮑曼” — 一位二戰納粹的高級軍官,也是希特勒重要的左右手。當時各國政府還未確認鮑曼的死訊,因此傳聞他潛逃到南美洲躲避審訊。吉本貝格為加油站偽造了假的地址,並且雇了一位接線員回應來電:「您好,這裡是馬丁 • 鮑曼加油站!」。當然,在不同時空背景下,雷北格式的 “命名” 和 “重新賦予” 所傳達出的意義和他的老師是非常不一樣的。雷北格重視空間內物件的作用,物件本身的生產方式,利用斜義和挪用產生新的訊息。他了解觀眾腦袋內已經被植入了什麼樣的記憶模組,對室內空間慣有的熟悉概念,因此巧妙地解構當代社會的文化構成,重塑出我們腦海中共有的記憶片段。在那看似日常的偽裝底下,他偷偷地擅自更動了意義的線路,使其無法輕易接通,形成片刻的短路。觀眾的身體在雷北格的空間中是重要的,身體的介入、移動和體驗,你清楚明瞭此時此地是被創造出的異空間,但是依然無法阻止大腦召喚心目中的符號連結,召喚 — 連結 — 短路,於是身體就逐漸迷失在雷北格設下的符號迷宮之中。另一項值得討論的問題是藝術作品的複製與再製,將自己的舊作品複製列印貼在牆上後,作品本有的訊息量是被壓扁至單一的平面,亦或是塗抹延展在牆面上如同果醬般黏不可除?再製記憶中他人的藝術作品是是扭曲還是遞增原作的訊息量?



















托比亞斯 • 雷北格(Tobias Rehberger), “Gu mo ni ma da ”, 2006 
圖版提供|法蘭克福席恩藝術中心 (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


空間是我們賴以棲息的地方,器械是我們感知的延伸,我們習慣將地方和物體命名,使我們彼此之間產生常識— 套句康德的話,使我們適應於與他人共有之生活圈的感覺,使我們能就自己的五官感受到的事物進行溝通。空間和器械因人類的需求不停改變自身的形態,而人類腦中對於空間和器械的認識也不斷進行自我修正,以期能夠追趕上意義的更新。在我們的使用下,空間和器械才產生了真正的意義,設計是一種使意義的生產更富效率的策略,但方便和便利也時常痲痹了我們的感知。摩登簡約的現代設計直指物件的功能性,快速大量的生產複製卻逐一將物件的靈魂掏空,當使用意義達到最大化時,人類和單一物件的關聯也消逝的無影無蹤。雷北格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去 “生產” 我們熟悉的工業物件、摩登空間,以極為感性,甚至擬人化的方式為之命名,迫使佇立於空間內的我們必須和物件重新達成協議,訂立彼此間的夥伴關係:這把叫做 “無題 <里特費爾德>(Ohne Titel <Rietveld>)” 的椅子不是那把印象中歷史課本內里特費爾德的紅藍椅,長的歪七扭八的,顏色也不對,但它的確讓我不自覺地不停連結到腦中的那把。或者:在這炫目扭曲空間的鏡中印照的臉不是真的我自己,長的也歪七扭八的,不過是個分身(Doppelgänger),但是它的確存有和我自己不盡相同的訊息和象徵隱喻。究竟這些因身處空間所延伸出的感知、記憶、訊息最終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回饋?很可惜,看來我們沒有辦法輕易在展覽中找出正確答案,因為對作者而言那並不是最重要的。透過肢體去感知空間,在複製的藝術風格中體驗迷惑,讓腦神經和記憶短暫斷路,在雷北格所創造的敘事中我們能夠不停地比對自己,比對歷史文化,並且從新的經驗中發現樂趣。














托比亞斯 • 雷北格(Tobias Rehberger), “ 遺憾 (Regret)”, 2014
圖版提供|法蘭克福席恩藝術中心 (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